诊断与改进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监管性失位

作者:jxzlpgzx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1日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来分享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和方法。

今天接着为大家分享梁耀相所撰写的文章《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过程执行中的现实缺失与路径优化》。文章的第二部分叫做“监管性失位:降低了方案实施的整体成效”。文章写道,教学计划执行过程是将“教学蓝图“实化为具体教学行动的过程,其实施成效不仅与课程(环节)开出率有关,而且还受到课程(环节)开设效果的影响。如果监管性失位势必导致整体成效下降。

1、规范缺失难以对方案调整作出有效约束。目前,各高职院校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实施意见大多过于笼统,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N种解释。诸如制订单位常常会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当时受客观条件限制难免考虑不周等“看似充足”的理由要求调整计划,有的甚至到了每学期都要进行调整的地步,因而教学计划制订就成了一个教学管理中的“虚设”环节。教学计划的频繁变动,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引发教材征订、师资落实的无序性,最为久远的影响则是造成制度执行严肃性的缺失与良好工作氛围的破坏,致使不少制订者在教学计划制订之初就有了日后可以修订的心理而不加重视,管理人员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推而广之在其他管理中也会“照此办理”。

2、监管缺位难以让严格执行成为管理现实。课程或环节最终必定通过教师加以具体实施,教材则是辅助教学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在教学计划的具体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师选择上,有的院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且实行教学经费包干,教学系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教学成本而频出“怪招”,诸如刻意调低班级周课时数、将适宜开小课的课程变为大课、自己少储备教师多聘请校外低职称教师等,有的甚至还忽略了对教师资质的确认;在教材选择上,有的院校由于每个学期都在调整教学计划,通常是在手忙脚乱中完成教材征订,并且省去了教材征订前的评估工作,为部分教师长期选用自编教材、人情教材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在校内实训上,不少院校受师资数量所限,实训指导往往是教师在保证其他班正常授课的同时兼顾的,而且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常常会超出正常的规定范围,最终在降低每位学生实际指导度中完成实训指导;在实习环节上,不少院校采用“放羊式”,通过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等来降低实施难度与教学成本,实习结束只需要提供相关资料与单位证明即可;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时会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工具完成,甚至工科专业毕业设计也转向毕业论文,而且论文题目往往较为宏观,这为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降低完成难度提供便利。

3、现实局限难以为教学实施提供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在设施、师资、管理等必备教学条件上存在诸多不足,进而降低了教学计划执行的有效性。一是不少院校虽然加大了教学设施的投入,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的融入,有的建成后仍然无法满足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等教学需求,只是徒增校内生均设备值而已。二是高职新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其求学期间教师所留印象对其日后教学产生深远影响,说到课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教给学生大而全广而博的知识,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现有基础、智能特点以及高职对实践的特殊要求,尤其在给学生传授技能时容易露怯,因为他们缺乏一线企业(单位)实践,很多需要教给学生的技能或许自己也不会甚至知之甚少,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预期相差甚远。三是实行聘任制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但教务管理的特殊性对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有的院校教务人员工作频繁变动,或者将教学一线转岗的富余教师转入,由于缺少必要的工作经历、应有的经验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以及必备的管理威望,有时教学计划真正落地也成为一种奢望。

4、狭隘的部门观念无形增加教学实施难度。教学计划执行过程需要多部门协作,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较为狭隘的工作观念。诸如将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务部门、系部与教师的事,而有关学生工作则被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事,实际上割裂了事物内在的关联性。就教学而言,必须先由人事部门引进足够的师资、后勤部门建成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务部门才有可能进行教学任务、教学资源的具体协调,而教师聘任、教材征订与日常管理等还需要教学系(部)来完成,教学内容还得有一个个具体的教师来传授,这中间自然离不开图书信息部门为教学与研究提供必备的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同时也离不开教学监控部门的实时跟踪、动态预警所做的实施保障;至于招生就业部门所做的生源情况与就业动向分析,对后续教学计划的完善同样极具参考价值,只不过隐藏在隐性服务之中。就学生而言,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与班主任诚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而教师作为具体教学的实施者,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肩负着重大的育人职责——传道,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教内容而不需要管学生的论调是极其错误的。

5、管理信息未能在反思中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缺少对管理信息的深度利用,不仅尚未挖掘其潜藏的内在价值用于对教学计划的综合考量,诸如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是否清晰,毕业要求是否合理,职业能力分解是否得当,能力培养与环节设置是否匹配,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构成是否合理,比例是否得当等问题,即使进行考量也很少对结果加以深究,形成诸如如何进行前期调研与毕业生跟踪调查方能为方案的具体制订提供最为充足的素材,如何才能将课程或环节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人才规格定位、职业标准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才能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资源得以整合优化,如何才能将实施弊端解决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之中,如何利用教学信息来提高部门之间工作协调的有效性等管理命题。究其原因,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利用意识外,还对信息利用工具较为生疏,加上传统的管理惯性使然,信息利用仍然是不少高职院校的现实短板。

 

上一条:以高质量发展引领职教改革创新
下一条:我国首个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迎来“正式版”和“兄弟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