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群教学组织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关于“双高建设”的思考之二
作者:jxzlpgzx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1日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一步,是弄清楚“组群逻辑”(参见拙作《浅议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关于“双高建设”的思考之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二步工作则是根据“组群逻辑”,对现有的教学组织进行整合和重构,“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这是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问题。
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充分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进一步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任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2019〕8号)》则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条件共三款九个方面。归纳起来,高水平专业群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跨学科跨专业
事实证明,同一个专业可以面向不同的人才培养领域,同一个职业岗位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组织应当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否则很难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努力改变专业碎片化、教学资源割裂的现象,突破把专业作为教学单位,构建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专业群和跨专业培养代表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未来,要淡化传统的专业界限,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好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的产业学院应当是多学科、多专业集聚的专业群,各种跨界整合资源的专业群将会越来越普遍。从“割裂”的专业结构转型到“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专业群,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重要举措;既需要理念的转变,也需要较强的执行力;既对院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坚定的信心和制度上的设计。可以预见,“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组织”的成立将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要指出的是,在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同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在《指导意见》中,对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极其详细的规定,包括公共基础课的名称与课时、专业技能课的门数、三年的总学时、实践性教学的比例等。如何科学处理好以专业为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目标开展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2.资源共享度高
建立专业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果专业群内部的各个专业依然是“诸侯割据、各自为政”,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成立什么“专业群”了。“专业群建设绝不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能够实现跨界、协调、互通而又一贯的人才培养新载体,实现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这意味着专业群建设是对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一种革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道路。”如何实现群内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的高度共享?一是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施计划的重构;二是依赖于“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课程结构的实施;三是依赖于对传统“教师工作量制度”的突破;四是依赖于专业群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显然,做到“资源共享度高”任重道远。
3.行业优势明显
无论是高水平院校建设,抑或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都源于、赖于、基于产教融合下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条件之一,“行业优势明显”既是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保证。所谓“行业”,百度的解释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金融行业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产品不断产生,随着新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扩张,就会逐渐形成新的行业。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如果已经构建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以及动态优化区域产业链或者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表现之一:针对专业群的评价主要限于教育体制内部(学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无论是在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参与路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位。表现之二:在专业群建设上缺乏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的积极参与,缺乏产教融合的实体性的交流合作平台,从专业群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行业的参与度都呈现较低的水平。表现之三:专业群缺少在行业界具有话语权和广泛人脉的带头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较低,很难彰显“行业优势”,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瓶颈。
以上三点是很高的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非此不能达到国务院、教育部对“双高”的要求。古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双高”也好,“一流”也好,都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而建设的标准则决定了建设的水平。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秉轴持钧,突破瓶颈,如此,“双高”建设必将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上一条:让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下一条:专业教学资源库如何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