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100万的责任担当
作者:jxzlpgzx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3日  
一、大规模扩招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结构、教育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所致。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其多元化功能逐渐被认识: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国家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某种意义上,大规模扩招实际上是在倒逼高职教育多元化功能的回归和彰显,打破高职院校以学历教育为主体的办学定位。
虽然发达国家的国情和职业教育的学校设置形式与我国不尽相同,但美国社区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多元化、综合化功能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发达国家职业院校越来越注重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市场、雇主和学习者个体需求作为办学的主要驱动力。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其功能包括转学、升学教育,职业准备教育,技术准备教育,社区服务,补习教育(成人基础教育),转业、再就业培训,知识、技术更新和提高教育,订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等。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扩招,正是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各种非学历教育手段和形式,使上述群体获得技术技能,增强就业创业本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二、深化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是扩招政策实施基础
扩招政策的落实使高职教育面临一场变革,招生形式、培养模式、管理方式都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以适应不同生源对象入学、就学、就业的需要。
1.怎么招:采取多样化招生方式
在招生录取形式上,要从传统的普通高考划线录取思维中解放出来,逐步向“职业高考”过渡,加速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对不同的生源采取不同的录取选拔方式。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采取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性向测试等手段在有就读高职意愿的学生中录取;对中职毕业生,可以采取“技能测试+文化测试”(技能高考)的方式择优录取;对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农民工可以采取就近就便、工作经历考核、单独考试、注册入学等方式。由于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紧缺,肯定面临生源不平衡的问题,这需要设置科学的竞争规则和选拔条件,保证优质高职院校招生公平、公正、公开。
2.怎么教: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
扩招之后高职院校怎么教成为关键。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新型学习群体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人性化的教育服务,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的变革。围绕“怎么教”,延伸出“谁来教”“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关于“谁来教”?扩招所带来的生源变化,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加强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变高职院校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师资引进培养方式,聘请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师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关于“教什么”?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云物大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成为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普遍要求,将适宜的工作知识和技能精准传授给学生,成为另一大挑战。必须针对学情变化和技术发展新趋势在教学内容上重新设计,注重关键技能训练,德技并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加强通识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
关于“如何教”?习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实际上已经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扩招以后,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能力基础、需求意向都将发生巨大改变,在具体教学实施方面,必须坚持贯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首先,必须科学设置学制,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产品,如3~6个月的职业资格证书班、夜班、周末班、2年学制班等,使学习者有多样选择,甚至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其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做中学、学中做,促进行业企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再次,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方式,让一部分有季节性、临时性工作的学习者能够兼顾。
3.怎么管:完善高职院校育人机制
高职扩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源配置不足,包括师资、校舍、管理服务能力等,都面临严峻挑战。例如校舍容量,在一时无法扩容的条件下必须考虑走读、网上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其次,学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原来整齐划一的学龄在校生,将变成年龄差异大、经历和身份多样化的学生、学员、学徒同时在校学习。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把各类人员都培养成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是一项艰巨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评价标准、就业推荐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和手段。必须不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的育人机制,采取针对性举措,把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学生管理好、服务好。
4.怎么就业:实现人才出路的多元选择
传统就业观认为,人才培养出来之后一定要就业,否则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之后,求职动机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不再迫切要求就业,出现了“缓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扩招之后,人才的供给量将大大提高,人们的选择也日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就业之外,还可以创业、升学、转学、出国、游学、做自由职业者,等等。因此,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扩大就业出口选择,实现人才出路的多元化发展也是扩招后高职院校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强统筹,多方协同才能保证扩招顺利实施
1.国家:顶层设计,强化统筹
招生工作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大事。扩招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进行顶层设计、严格工作程序、明确政策导向和纪律红线,使高职扩招平稳有序进行。从国家层面,要加强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纪律红线,避免出现招生乱象。从制度层面,要系统考虑,不仅要改革招生制度、教育制度,更要完善劳动制度、就业制度、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形成更紧密地衔接。
2.省域:因地制宜,一省一策
我国各省市情况差异很大,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各省产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下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各省市根据当地就业需求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地制订政策、确定规则,满足本地高中毕业生、下岗工人、退役军人和农民工学习需求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设置专业,草率确定招生计划,造成新的就业难。
3.社会:加强引导,理性选择
高职扩招旨在促进就业、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这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合理预期,形成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良好风尚。让更多的人以个人意向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平和心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基础、条件和社会需要理性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4.学校:练好内功,优质发展
表面上看,扩招百万好像仅仅是一个招生数据上的变化。但实际上对全国1 418所高职院校而言,扩招政策的出台和落地,也将使高职院校面临加速分化的可能。一部分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加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练好内功,优质发展,走向高端,成为国际一流的高职榜样。一部分学校面向社会大众,通过灵活多样的招生、教学策略,实现规模化、普惠性发展,面向就业市场,服务区域、服务社区、服务企业,走向普惠。还有一部分学校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将面临淘汰的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扩招后的质量保障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质量,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精细化的内部管理,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用实实在在的教育培训业绩赢得社会的进一步认可。
高职扩招涉及教育、社会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各方协同,共同努力,平稳实施,使这项重大决策成为惠民工程,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迈入新时代。
上一条: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
下一条:关于遴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工作的通知